翁振新 官方网站

http://wengzhenxin.zxart.cn/

翁振新

翁振新

粉丝:728877

作品总数:104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翁振新,1948年出生于福建莆田,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并留校任教,后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更多>>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RMB 40000 / 平尺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我是“游击队” ——关于人物速写的随想

 

/ 翁振新

 

记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达·芬奇说:“绘画能够将艺术家的意图立刻展示给你,并一如自然创造的任何事物一样,给予最高贵的感官以同等的快感。”画画真好,以至当今画画者众,实为有史以来之空前。而就画画来说,人物画最难,早在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就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那么怎么学习绘画呢?我提倡重视速写。我戏称自己是靠速写起家的“游击队”。

 

都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话也对,也不对。通常所说的素描是指长期素描,即很花时间地抠呀、磨呀、描呀的那种,就人物素描而言,就是天天对着模特儿无休止地画呀画。少动脑子,只动笔头,一旦离开模特儿,则几乎一筹莫展,还以为就是所谓学院的“正规军”训练,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画静的,不大会画动的,只能画死的,不大会画活的,只能画单个的,不大会搞创作。这种偏颇的训练使学生缺失灵气,缺失敏感,缺失创造力,说得重一点,成了“画呆子”。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教训。学院的美术教学应该加强速写和创作训练。我也是经过学院一番训练出来的,但我的“艺术发展史”拉里拉杂,我经常自称是靠速写起家的“游击队”,习惯于打“游击战”、“运动战”。我出生于被称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妈祖故乡福建莆田。历史上莆田、仙游出的人物画家不少,其中尤以明代的曾鲸、吴彬、近现代的李霞、李耕最为出名。正是自幼受到莆仙艺术先辈的影响,我对艺术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迷恋”,五六岁就开始画画,小时候家里穷得买不起笔和纸,我就在家里的地板、砖头上涂鸦,常常信马由缰,练就了“左右开弓”的本领——可以轻松自如地左右手都能画。从中学时代我就喜欢速写,当时学校的美术老师就说我速写画得比他好,当然这是为师的鼓励之言。后来命运把我抛到莆田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条件很艰苦,我仍不改初衷,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坚持不懈地画速写,也在速写的笔笔划划中倾诉我在特定时代难言的思绪。速写伴随我渡过了那难以忘怀、又是何等艰辛的知青岁月。这段生活也是我后来自诩为平民艺术的起点。我这些年创作的大量现代中国人物画就蕴含这种独有的艺术品质:艰辛中的执着,苦涩中的隐忍,重压下的担当。可惜我当年的许多速写(那是弥足珍贵的)都丢失了,我心里想起就隐隐作痛,我丢掉的不仅是多少幅速写,还有那真诚的生活图像记忆和对人生的感悟。我与速写结下的不解之缘,甚至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艺术取向。我学过油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速写的迷恋并由此而表达出的艺术追求,如对线条的钟情,对意韵的追寻等,更适合于中国画疏简流动的意境和连绵相属的气势的实现。于是我放下油画笔,而在中国画领域里寻找自己的道路。

 

 

翁振新 《春歌》  68x68cm  2012年

 

我崇尚速写,丝毫没有否认素描的重要性,况且从广义上说,速写也可以是素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快速的素描。学院的规范化专业教育无疑给了我在艺术天空翱翔的翅膀,但我一直认为速写作为“游击队”的作战形式是特别重要的,正象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速写则是绘画的轻骑兵。因为速写作为一种最简便快捷和最具激情、生命力的绘画手段或绘画形式,促使我们敏捷地把握物象整体关系,概括地快速地捕捉对象主要形态特征,而由于速写对象往往稍纵即逝,这就锻炼了我们凭记忆和想象再现和创造形象的自由造型能力,恰恰可以弥补素描等其他基本功训练的不足。况且常到生活中画速写,还能培养我们观察研究生活的敏锐性和对物质世界的新鲜感受,启迪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创造力。事实上,优秀的画家,古今中外的大师巨匠大多是速写的高手,如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十八世纪英国画家荷加斯,十九世纪德国画家门采尔,二十世纪的奥地利画家席勒等,还有我国著名画家叶浅予、黄胄、周思聪、顾生岳等。门采尔的速写可以把一些看似枯燥无味的物体描绘得有滋有味,从席勒的速写可以感受到他执着地追寻着非同凡响的艺术视角,从世俗的偏见、悲剧的人生、扭曲的情感夹缝中迸发出极大的艺术能量,而黄胄的速写则以对人物造型自由的掌控能力和肆意不羁的生动性展示夺人的气势、张力和对生活炽热的情感。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当你面对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原生态,必然会怦然心动,按捺不住内心的表现欲望,让思绪飞扬,也想让笔走龙蛇。这时只有速写能够使你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直觉,迅即发现和抓取生活中最本质的事物,连同你心中的思绪,化为鲜活的感觉认知,进入速写本里,从而转化为创作。这种创作往往维系着一气呵成的激情,以旺盛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浸染读者的心灵。著名国画家黄胄就是以速写入手进入创作的典型。我从中学时代就心仪黄胄,黄胄多年深入边疆部队生活,亲身体验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画了不计其数的速写,积累了丰富的速写素材,才创作出至今仍极具生命力的传世佳作。他的速写和国画强化情感性和表现性,不耽于一笔一墨一线的精致,力求笔、墨、线交替产生的丰富性,特别是复线的应用,看似不经意,实则有意为之。虽然我到八十年代才亲眼目睹黄胄作画,但他的艺术道路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艺术人生。我在多年的创作中深切感受到唯有速写能够直接快速记述和表现生活,记录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瞬间直感,真正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培养出“艺术家的眼睛”,在人们不屑一顾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在画室、课堂上面对静态模特儿画速写,特别是进行研究式的速写,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从创作层面上考虑,我更提倡到生活中去,到户外去画速写。可以说,我一走进生活就兴奋。别的不说,仅仅生活中的环境气氛就会使我们处在活跃的思维状态,充满激情与冲动地去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动态尽收笔底,这样一旦进入创作,脑子里的各种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创作能不渐入佳境?不错,现在有照相机、摄像机作为搜集素材、捕捉人物形象的简易方便的工具。从模仿自然或者搜集素材的角度看,照相机确实很科学准确,很快速便捷,但是速写不单是再现自然,还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艺术追求,包括对物象的形的感受、作者的个性、主观情感。这是照相机不可企及的。因此,我们不妨当当“游击队”,怀揣速写本,出没于乡村山野、大街小巷,偷着画,偷着乐,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艺术感受通过画面流露出来。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状态!连俄国大文豪果戈理也眼红,他说:“一个作家应当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个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翁振新 《马尔康的夏日》 136x68cm  2012年

 

“游击队”自有“游击队”的优势。很有不少画家就是以速写作为绘画训练的主要手段而攀登艺术高峰。比如黄胄,他没有进过系统的正规美术院校,没有受过严格的学院式素描训练。他正是通过大量的速写练就了极强的自由造型能力,并以速写入手介入中国画创作,保持了速写造型中形象鲜活、整体结构准确的优长,创造了与传统审美经验不同的视觉图式。这种有别于学院式教育的“游击队”优势,是值得经过学院科班教育的画家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应该说,以速写入手介入创作是积极的游击队式战略战术,那么,如何用这种战略战术来画好速写从而进入创作?我颇有体会。

 

其一,强调临摹和默记。

 

一般的教学方法,学画伊始就是写生训练。我更倾向于先进行一个阶段的原汁原味的临摹学习。记得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有天才的人并不太多。有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很难想象,让一个人关在屋里与世隔绝,苦思冥想,毫无交流,会画出好画来。我们不妨先向经典学习,向大师学习。无论东方或西方,临摹自古就是学习绘画的首要方法。在学习速写的过程中,大量的临摹对初学者是特别必要的。通过临摹学习前人或别人的好作品,并把其表现方法渗透到自己的速写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临摹到一定阶段后可以与写生穿插进行,从而对从自然形态转换为艺术语言的过程逐渐有所认知。临摹是掌握艺术技巧的最见成效的捷径。记得当年我在浙江美院学习期间,如饥似渴地临摹古今中外大师的作品。有一次,正值顾生岳老师速写展,我站在画前捧着速写夹一口气临摹了几十幅,得以深入理解顾老师的速写技法和艺术感觉,很有收获。也可以以速写的方式临摹经典名画(包括油画、版画、中国画、素描等)或摄影图片。因为图片是静止的,你可以减少因为对象的动态变化不定造成的怯战心理,从容不迫地将其翻译成速写样式,领悟其造型规律、画面构成和艺术格调。我有个笨方法,就是初学速写时,画完写生后可以找些与写生对象姿态角度相似的范图进行对照,对自己的画进行修改,第二天再把修改心得运用到写生中去,这时你会觉得画面有了新起色,信心也就来了。临摹是手段,是拐杖,最终要甩掉拐杖自个儿大踏步往前走。临摹也是研究,通过临摹,得以广泛了解各家各派的表现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寻求突破口。

 

令人堪忧的是目前艺术教育有不可忽视的弊端。多数学生入学前专攻素描头像,没有稍微了解过人体解剖结构及运动规律、透视规律、构图等基本知识,特别是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而这些要靠记忆和默写来加强。我国古代绘画学习主要靠记忆和默写。《宣和画谱》有载《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秉承南唐后主李煜旨意,夜间潜入中书侍郎韩熙载家,窥看韩与门生宾客夜宴情景,默写创作而成的。人物速写特别是人物动态速写比较难掌握,默记是画好动态的重要环节,要默记人体解剖结构、主要形态特征和运动规律,默记生活常见动态。加强速写中的记忆默写能力不仅有助于锻炼我们对形象的储备再表现能力,而且能够培养我们在创作中的想象力,不囿于客观物象外在形象的局限,而进入自由的创作境地。

 

 

       翁振新 《大海的温情》 68x68cm 2009年

 

 

其二,理出线条来。

 

速写的艺术语言,或者说采用的造型手段,主要有以线为主、以面为主和线面结合。由于东西方绘画的差异,每个画家的审美取向不同,包括画家面对对象时的感受和速写的目的不同,在选择手段时有所侧重。但线条是速写的主要手段却是不容置疑的,其实几种手段都可以归结到线上来,面(明暗、色块)也可以理解为扩大了的线。

 

速写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把物象表现出来,所以以线条形式来描绘形象,也就是以线造型,是速写表现中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在这点上,东西方绘画五百年前就是一家。我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自不待说,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古埃及的古墓壁画、古希腊的瓶画无一不是以线造型。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都有以线为主的素描存世,而十九世纪的安格尔更是宣称线条就是一切。野兽派的马蒂斯把他的线描速写作为其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线条这一古老的绘画不断地演变发展,线条的表现力越来越成为画家创造力的一种象征。

 

客观地说,世上本无纯粹的线条。人身上哪有什么线条?线条是主观的产物。线条实际上是找出来的,理出来的。在画家的眼睛里,人身上的线条一般体现在轮廓线、体面转折显要处和结构明显处。线条有长短、粗细、刚柔、曲直等变化,经过组合后又有各种对比关系,就更富有表现力。线条不仅表现物象的结构变化、体面转折、质感空间、节奏韵律等,还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绪,往往速写过程中的冲动、激情产生出来的有意味的线条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翁振新作品:《旅行者》68cm x 68cm 2009年

 

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处理线条要有“视而不见”与“无中生有”的观念。在人物速写中,线条的变化处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物的衣着上。画家速写作品风格的不同也往往表现在衣纹处理手法的差异上。不同质料的衣着产生出众多不同感觉的衣纹,季节的不同,穿着的厚薄宽窄也会形成不同的皱褶。速写虽然不必斤斤计较于不同衣着的质地样式,但也不能一味地主观臆造。不同质地不同样式的衣着经常能给画家以不同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画家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在写生时对对象的衣纹要加以概括处理,摄取体现结构或画面表现需要的一些主要衣纹加以强化,甚至无中生有,同时还要根据整体需要消减一些衣纹,甚至视而不见。当然,首先要弄通衣纹变化规律,研究衣纹用线的虚实变化与人体肌肉骨骼结构起伏变化的关系,研究衣纹走向、疏密、松紧变化与人体各种运动的关系,等等。在基本符合结构原理的前提下对衣纹重行组织,使经过处理后的衣纹有疏密、简繁、方圆、纵横、粗细、刚柔的对比,富有节奏感,生动自然。

 

至于速写的用线要肯定、有力、连贯、灵活、自然等就不在此赘说。

 

其三,造型为先。

 

在速写学习中往往有一种倾向,把线条的生动性视为评判速写作品优劣的主要标尺。诚然,线条是构成速写作品形神兼备的重要因素,线条也具有不依存于物象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然而,特别对初学者来说,应该认识到线条主要依附于物象的造型来构成自身的存在意义,通过塑造物象的形态结构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造型引领线条的走向,线条则是造型的支撑。初学者思想上可能产生一个误区,认为速写就是要很快地画,甚至愈快愈好,同时片面追求线条流畅,却未能把对象到位地表达出来,造型概念化。不错,清代大画家石涛说过:“只须放笔直取”,殊不知人物速写首先要把造型做好,才谈得上“速”、“写”。

 

我认为,所谓人物造型就是对人的研究、理解和表达。人物造型能力首先是准确的再现能力,还应包括对形象的感受能力、概括、夸张乃至变形的能力。如果脱离造型功能来孤立地谈线条,往往把线条的表现停留在局部用笔的细节变化上,沉溺于线条的变化趣味,却忽视了画面最重要的因素,即人物形象的表达。造型不到位,纵然线条龙飞凤舞,作品的品质也很难立得起来。有的人认为造型是一辈子的事情,因而可以慢慢来,实际上造型的训练也是有时效性的,应该尽快尽早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年轻时不重视练造型,年纪大了想练也往往收效甚微。著名国画家卢沉的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可供大家深思:“历来画中国画都把精力放在笔墨上,这束缚了中国画的发展,造型上要讲究,没有个人独创性就是千篇一律,而一般人看国画先看造型,后看笔墨,最打动人的是有形状的东西。所以历史上凡在造型上有突破的人,就显得非常突出。八大、石涛、贯休、陈老莲,他们都如此,在造型上首先有自己语言、自己风格,并不单单是那几下笔墨。”学习人物速写和学习中国人物画在画理上是相通的。起码在速写的最初阶段,线条当随造型。如果说造型是皮,线条则是毛,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这么说,培养自由造型能力,速写是关键,而画好速写,造型是关键。初学者要牢牢抓住造型这一主题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从慢写到快写,从静态到动态,从丰富到概括,从谨严到灵动,循序渐进,达到熟练的程度。

 

 

翁振新作品:《岁月无声》 136cm x 68cm 2011年

 

当然,绘画本身是很复杂很深刻的行当,不仅要求我们手头功夫要熟练,还需要包括素质修养等诸方面的整体推进。正如法国画家米勒所说的:“绘画可以说是一个和谐的动作,这不仅需要画家的眼睛和手,而且需要他整个身心——想象、思索和记忆。”我强调所谓“游击队”的学习方式,实际是倡导一种灵活机动的学习模式。学习可以是顺思维的,也可以是反思维的。天赋固然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勤于动脑、动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好在速写特别便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201012月二稿